央媒看四川丨当汉俑“跳”起街舞

天府融媒联合体 2025-07-04 16:33 60

6月26日,四川凉山西昌,随着最后一支舞曲落幕,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艺术档案馆)、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承办的2025年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赛画上句点。本届比赛面向全省艺术团体、院校及个人开放,67部入围决赛的佳作勾勒出四川舞蹈创作的新版图。

聚光灯下,川剧程式、蜀绣纹理、熊猫神韵、汉俑古韵……这些深植四川文化符号的舞蹈作品,通过舞者肢体完成当代转译。

战旗飞舞歌舞团演绎的群舞《唢呐》,用舞蹈语汇讲述丹棱唢呐的传承故事。该团团长郑剑涛介绍,丹棱唢呐是中国民间唢呐南派支系之一,旋律悠扬、节奏明快。“如今,学习和了解唢呐的年轻人比较少,我们希望通过舞蹈展现唢呐从民间走向舞台的蜕变,传递非遗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以成都双流出土的东汉灰陶舞蹈俑为创作蓝本的现代舞《俑·心》,一出场就让观众耳目一新。《俑·心》编舞阙瑞介绍,作品大胆尝试将街舞元素与古典舞的身法特征相融合,并借鉴古典舞中的手势细节、体态控制等对肢体形态的规范要求,同时保持街舞音乐的高频节奏与爆发张力,形成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审美的创新舞蹈语汇。“东汉灰陶舞蹈俑‘走’下博物馆展台,高频节奏撞击千年古韵,文物在街舞的张力中‘活’了起来,古老文明与现代审美的边界在此消融。”西昌舞蹈从业者王莉表示,作品将古蜀文明的精髓与现代街舞的动感巧妙融合,带领观众一起“畅游”博物馆,让古老文明在现代艺术中迸发新生。

不少青年舞蹈从业者从本届比赛脱颖而出。“从课堂上的动律学习到整个舞台呈现,我深入了解了羌族文化,体验角色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学生肖颖文通过此次比赛,感受到了比赛作为实践课堂的意义。自贡市歌舞曲艺演艺有限公司的李威寰首次以编导身份参加比赛,除了演员的表达,灯光、音响、音乐、舞台结构等需要他考虑的事情更多了,锻炼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思考能力。

“本届比赛体现了四川舞蹈从业者的审美风格,参赛作品使用了丰富的少数民族舞蹈语汇,不止于营造欢乐热烈的氛围,在主题切入上也有对深刻命题的探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原副院长田培培表示,参赛作品彰显了四川舞者鲜明的审美风格与高级审美,但仍然存在选题“撞车”现象。她认为,民族民间舞可将情绪表达的形态升华为完整剧目,在同类题材中发掘更丰富的叙事层次与精神矿藏。针对地方青年编导的孵化,田培培认为,核心是鼓励他们成立工作室。艺术创作的根本驱动力和终极目标,应在于享受艺术创作过程带来的乐趣。“这种专注于创作本身的心理状态,恰恰是发现新选题、探索新创作方向和方法的重要前提。”

“《唢呐》声咽饱含传承之重,汉俑随街舞节奏‘苏醒’,四川舞蹈正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在审美高原上开凿属于自己的深井。”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艺术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赛自创办以来,征集参赛作品近千部,推出600余部原创佳作入围决赛,其中多部作品登上国家级舞台,《滚灯》《你是一首歌》《银塑》《永远的川军》等摘得荷花奖等重要奖项,一批青年编导、优秀演员从中脱颖而出,激发了四川舞蹈事业的新活力。

现代舞《俑·心》受访者供图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