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超过3800米的甘孜州炉霍县,鲜水河奔腾不息。这里,壮美的风光与艰苦的条件并存,法治的阳光如何穿透层峦叠嶂,温暖最偏远的牧场帐篷?炉霍县人民法院的四位干警脱下制服,走下审判席,以驻村干部的身份,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他们肩扛双责——既是法律的践行者,更是乡村治理的探路人,用脚步丈量民情,以法治纾解民困,在鲜水河畔奏响了一曲曲法治护航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从沉默到行动:杨林的“心头石”与80公里搬迁路
初抵更知乡德雅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林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沉默:新搬迁的村庄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山沟里,一条蜿蜒土路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氧气稀薄的空气中弥漫着牦牛粪的味道,异常的寂静笼罩着这片刚刚“落地生根”的土地。那一刻,他深知,这沉甸甸的搬迁后续工作,不仅是组织交付的重托,更是牧民们沉甸甸的期盼。
杨林(右二)帮助群众测量面积。
“搬迁手续是牧民的心头石,也成了我的心头石。”曾在法院窗口目睹无数群众解决难题后如释重负的杨林,深知这份责任的分量。为了尽快帮牧民办妥各项手续,他开启了“车轮上的征程”。县城与村庄之间80公里的山路崎岖难行,他一天往返四趟成了家常便饭,常常忙得错过饭点。三个月的风雨兼程,杨林穿梭于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用不知疲倦的行动,一点点搬开了压在牧民心上的巨石,让搬迁的喜悦在德雅村生长发芽。他知道,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就是兑现司法为民最朴素的承诺。
从陌生到融入:黄海堂的酥油茶与“心”距离
7月的高原艳阳下,鲜红的党旗在更知乡修贡村高高飘扬。驻村第一书记黄海堂盘腿坐在牧民的帐篷里,喝着醇厚的酥油茶,嚼着喷香的糌粑。他用朴实的语言对身边的党员说:“党徽戴在胸口,就要想想修贡的未来,想想孩子们的明天。”谁能想到,初到修贡村时,他还不懂藏语,语言像一堵厚墙横亘在他与牧民之间,成为他融入村落、掌握实情的最大难关。
丹孜则绒(中)倾听群众心声。
困难没有让这位法院干警退缩,黄海堂选择最“笨”也最有效的方法:逐户走访。从最初的完全无法沟通,到借助村干部翻译,再到自己努力模仿学习。语言不通,但真情相通,他俯下身段用心倾听、用心感受,逐渐摸清了困扰村民的“心头难”。黄海堂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着力解决牧民生活的实际困难。他尤为关注下一代成长,四处奔走,为15名贫困学生争取到共计价值5万余元的助学金和学习用品,助力孩子们安心求学。
“作为法院人,要换位思考;作为第一书记,要融入牧区生活。语言从来不是问题,真心才能拉近距离。”一碗碗酥油茶,一次次促膝谈心,黄海堂用“心”消除了隔阂,赢得了信任,将法治的温暖融进了牧民的心田。
从口号到实干:丹孜泽绒的扫帚与暴雨中的7342米
初到更知乡知加村时,驻村第一书记丹孜泽绒发现,村子的环境整治倡议无人响应。面对这种情形,他没有空喊口号,而是默默拿起扫帚,第一个走上村道,弯下腰带头清扫起来。榜样的力量无声却强大,渐渐地,牧民们走出家门,拿起自家的工具,加入了清扫的队伍。知加村的环境开始焕发新生。
黄海棠(中)为群众送去生活用品。
更艰巨的任务接踵而至:为明确耕地边界,全村需统一进行木桩围栏测量,这需要翻山越岭,踏遍每户牧场。丹孜泽绒二话不说,坐上摩托车,从东边到西边,翻越重重山岭,再返回村定居点。高原天气瞬息万变,正在测量时,暴雨突袭。丹孜泽绒来不及准备雨具,为了按时完成测量任务,他咬紧牙关,淋着冰冷的雨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跋涉,坚持徒步量完了所有围栏。三天时间,他累计徒步测量30多公里,完成了全村40余户、总长7342米的精准测量。当他满身泥泞归来时,牧民们眼中充满了敬佩。“法律告诉我们,‘住宅是个人的城堡’,”丹孜泽绒说,“保障住房安全,提升人居环境,牧民才能真正安居乐业,享受生活。”丹孜泽绒用实干诠释了一名法院干警对“法治保障权利”的深刻理解。
从责任到使命:四郎地吉的“酥油茶”普法与30次奔赴
对于八一村驻村第一书记四郎地吉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时间和空间。八一村的牧民逐水草而居,一年四季转场四个牧场,“村在人不在、人在村不在”是常态,集中普法难上加难。大雪封山,车辆打滑寸步难行,办事回村他常常只能将车停在半途,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回去。更现实的障碍是语言——牧区藏语与农区藏语的差异较大,部分牧民不通汉语,沟通需要极大的耐心。
“懂法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更好理解政策,八一村需要法治之光的照耀。”带着这份信念,四郎地吉将普法视为核心使命。她利用一切机会普法:走村入户时,帮牧民办理社保等事务时,甚至在大雪天艰难出行途中。她坚持双语沟通,有时一天要打三四十通电话,发上百条语音信息解释法律条文和政策。不到一年时间,她开展了30余次面对面的精准普法宣讲。为了让法律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她还精心准备了300余份汉藏双语的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借款合同等实用模板发放给牧民。
“法律条文他们或许记不全,但能真切感受到合法程序带来的好处,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普法。”四郎地吉深知,高原牧区的法治,不能是遥不可及的“雪山”,而应如牧民“碗里的酥油茶”——日常可见,触手可及,温暖人心。
杨林、黄海堂、丹孜泽绒、四郎地吉,他们是乡村治理的参与者、法治文明的传播者、群众福祉的守护者,更是千千万万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法治建设者的缩影。他们褪下法院制服,收起法律文书,主动融入高原牧区,将法庭的庄严转化为田间地头、帐篷牧场的细致服务。从搬迁手续到助学帮扶,从环境整治到耕地确权,从精准普法到便民服务,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法院干警的初心使命,将“司法为民”的宗旨书写在广袤的高原大地上,也悄然将法治的种子播撒进牧民的心田。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