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江市威远县新店镇,黄泽华养殖场的一天始于凌晨四点。七百多头生猪的哼哧声是这片丘陵最熟悉的背景音。
十三年养猪生涯,让这位皮肤黝黑的本地汉子对每个环节都熟稔于心。他的养殖场,如同新店镇生猪产业的一个缩影——不大不小,却稳稳扎根,串联起从养殖、粪污利用到屠宰加工的完整链条,滋养着以威远为主、辐射周边城区的“肉案子”。
养殖场的“精细账”
“规模上了几百头,就要伺候得小心翼翼。”黄泽华搓着沾满饲料的手说。饲料成本占了大头,玉米、豆粕价格起伏不定,他得时刻紧盯行情;防疫更是头等大事,从仔猪出生到育肥出栏约半年,容不得半点闪失。
他的生猪主要供应威远县和自贡周边的农贸市场批发商,市场价格的波动像悬在头顶的剑。“昨天收猪价八块三,今天可能就七块九。半年心血,三天可能就赔进去。”但他语气里更多是沉稳,“熬得住,才有机会。”
猪舍内的小猪仔
黄泽华的养殖场并非个例。新店镇动植物疫病防控站干部陈铈澳介绍,全镇现有个人散养户百余家,小型家庭农场二十余家,共同构成了本地生猪供应的基础。
“今年前两季度,全镇出栏生猪已达2万头,完成全年目标的62%。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2000余头,比去年还增了5%。”他特别提到,像黄泽华这样经营多年、具备一定抗风险能力和规范管理意识的中小型养殖场,是稳定新店镇生猪产能的“韧性底盘”。
乡土循环链的“变废为宝”
每天,黄泽华的养殖场会产生约两千斤猪粪。这在过去曾是令人头疼的环保负担,如今却成了周边种植户眼中的“香饽饽”。
清晨,附近的农户会开着三轮车准时来到养殖场后门。周大娘是常客之一,她利落地将塑料桶对准粪污管道出口。“气味难闻,但确实是好东西!”她嗓门洪亮,“拉回去盖到菜地、果林里,种出来的东西卖相好,还省了化肥钱!”
像周大娘这样定期来收购猪粪的周边农户不少,他们用传统方式将粪污发酵堆沤,最终还田,形成了小范围内高效的“种养结合”模式。
运输饲料
“现在不仅不用愁处理,还能有点收入,更关键的是环保达标了。”黄泽华看着被清空的粪污收集池说道。这种基于地缘关系和实际需求的微型循环,是新店镇生猪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生动体现。它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种植成本,也拉近了养殖户与种植户的距离。
屠宰场的“冷”升级
产业链的最后一环——屠宰加工,正迎来关键变革。在新店镇,一家年屠宰量约1.5万头的中型屠宰场,承担着本地生猪转化为市场鲜肉的重任。
“屠宰环节的短板,直接影响肉的品质和我们产业的竞争力。”陈铈澳点出了关键。他介绍,威远县已明确规划对该屠宰场进行升级扩建,核心目标直指“鲜”字难题:“升级重点很明确:一是优化流程,让生产更规范、安全;二是下大力气补冷链短板,从预冷、速冻到冷藏,全程确保低温,锁住肉的新鲜度;三是引入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屠宰线,提升效率,减少人工接触,保障卫生安全。”
陈铈澳表示,本地屠宰能力尤其是冷链能力的不足,制约了本地猪肉的外销和溢价。“升级后,不仅能更好地满足本地市场对‘新鲜、安全’猪肉的需求,让新店镇的生猪更顺畅地走上威远乃至内江、自贡老百姓的餐桌。”这不仅是屠宰场的升级,更是整个新店镇生猪产业向现代化、价值链上游跃升的关键一步。
新店镇的清晨,黄泽华送走一车肥猪,栏舍的清理工作随即开始,为下一轮循环做准备。不远处,周大娘的三轮车载着新鲜的“生态肥”驶向田野。而屠宰场的升级蓝图,正在从纸面走向现实。
这条从猪栏延伸至餐桌的链条,在新店镇的土地上环环相扣,稳健运转。它关乎生计,关乎饭碗,更关乎一方水土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守护好那份源自土地的踏实与温度。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