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尤其是随处可见的匾额碑刻中不乏名碑佳作。以青城山天师洞为例,这里保存着一通珍贵的唐代石碑,它不仅是历史上第一例由皇帝亲自调解佛道之争后的判决书,青城山更因这通碑而更名。
陈列于天师洞的唐碑
青城山四季常青,状若城郭,自古便是巴蜀文化胜地,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2000年11月29日,因其作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和天师道祖山祖庭的重要地位,和都江堰一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7月12日,又作为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都江堰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名山最初并不称“青城山”。据史料记载,其原名“清城山”,亦称岷山、渎山、赤城山、天国山、成都载天山等。在上古传说中,青城山被视为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相传轩辕黄帝时期,其麾下制陶官员宁封辞官归隐于此。黄帝为战胜蚩尤、统一华夏,不远万里前来向宁封请教“龙蹻飞行”之道,终获成功。为表功绩,黄帝封宁封为“五岳丈人”,青城山也因此得名“丈人山”。
殷商时期,传说仙人赵公明得道前曾隐居于此,后被姜子牙封为真君,执掌财源,主管商贸。秦代青城山即被列为国家祭祀的十八处名山大川之一。唐代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与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均将其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五洞天,名曰“宝仙九室之洞天”。
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张陵于此结茅传道,创立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位列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奠定了其在中国宗教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青城山黄帝祠,传说黄帝曾在此随宁封学习龙蹻飞行之术 图据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唐代统治者对佛、道二教均采取扶持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佛道文化空前繁荣。在青城山,佛、道两教竞相发展,以味江为界形成了鲜明格局:江东至大面山以道教宫观为主,而江西至天国山则佛寺居多,鼎盛时期山上道观林立、佛寺密布,蔚为壮观。
然而在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却发生了震动朝野的“飞赴寺事件”。佛教僧人强占道教核心道观——常道观(又称天师洞)。此观非同寻常,相传是道教正一派祖师张陵创道之地,堪称道教圣地。
面对如此挑衅,道教人士自然不会坐视。他们千里迢迢赶赴长安,向唐玄宗递上御状。虽然玄宗对佛、道二教都持宽容态度,但李氏王朝素以老子李耳后裔自居,加之僧人此举确实无理,玄宗当即作出裁决。他在敕书上亲笔写下“敕”字及日期“十一日”(即开元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责令益州长史张敬忠处理此事。
这道著名的《敕益州长史张敬忠书》写道:“……蜀州清城,先有常道观……闻有飞赴寺僧,夺以为寺……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使道佛两所,各有区分……”玄宗不仅派内品官毛怀景、道士王仙卿前往督办,更在敕书中明确表态:必须维护原有宗教格局,佛寺道观各安其所。
青城山古常道观 图据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玄宗敕令下达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正月九日,侵占常道观的僧人便被勒令退回飞赴寺,这座道教圣地重归道家所有。这一事件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由皇帝亲自裁决宗教场所归属问题的先例。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六月七日,这道敕书被镌刻成《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敕书碑》,供奉于常道观的“龙壁”之上。此碑现存于天师洞,碑高140厘米,宽70厘米,厚10厘米,由观主甘遗荣勒字、晋原吴光逵刻石。碑上“敕”字纵横各16.5厘米,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有趣的是,敕书中将“清城山”的“清”字写为“青”,究竟是笔误还是有意为之,已无从考证。但天子御笔,谁敢指正?于是以讹传讹,“清城山”自此改称“青城山”,沿用至今。甚至连当地县名也随之更改,“清城县”变成了“青城县”。这一字之差,竟成就了千年地名。
本期话题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