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胡同 一院春秋

无线阆中 2025-08-12 16:20 382

在古城阆中,我曾栖身于茶园胡同的古院。往昔岁月,每日的生活平淡自在。如今,作为古城元素代表的茶园胡同,对居住于此的人们而言,意味颇为复杂。

睁眼时,街巷走向清晰可辨;闭眼时,亦能自在归家。穿堂过巷,七弯八拐,我早已了然于心,从不会迷失路径。

茶园胡同地处学道街,这条街上汇聚着川北道贡院等古迹。古城宛如一部由院落胡同写成的史书,从张飞庙、秦家大院这般群贤汇聚之地,到张家小院这样独具特色的角落,大院小院错落有致地排列,宛如一幅墨瓦红墙绘就的画卷,彰显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如今,添了熙攘的游客,失了几分往昔的宁静,往昔与今朝,仿若两个世界。

年少时,我一家挤在茶园胡同70平方米的四楼上,四兄妹同住,空间极为逼仄。单位分房时,不论家中人口多少,面积皆是一样,亲友来访只能打地铺。站在楼台上,可望见一片墨瓦,其间几幢高楼与大树耸立,楼下是胡同大院。从阳台左侧望去,便是保宁中学,绿树掩映着操场与教学楼。隔着城墙,铃声、读书声、喧闹声时常传入耳中。我在东风中学求学的两年,记忆深刻。那时的我,年少懵懂,不懂福祸相依,如同绿树,岁岁枯荣,任岁月变幻,人生受尽磨砺,却也如“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般,虽有住房拥挤、数月无雨的焦渴等烦恼,但一场大雨过后,街巷院落在树叶“沙沙”声中苏醒,仿佛一同度过煎熬。还有胡同院里的争吵声,夹杂着生活的风雨,不过,这些矛盾终在大院的包容下愈合、消散,人和树一样,在风雨中成长。

那时,古城开始规划,恰似一部巨著等待编撰,散落的册页亟待补全。一棵苍老古树,险些被开发,幸得被列入保护议程。同样,古城出台立法保护,有识之士反复谏言,古城得以保全旧貌。

历经时代浪潮的洗礼,古城在各方保护下焕发生机,名胜古迹被发扬光大。曾经,它或许默默无闻,若未被发掘认出,或许只能在角落蒙尘,错失诸多机遇。所幸,它完好保留,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地理等人文气息。如今,人们汇聚于此,参观、敬视、仰望。看那院落陈设的雕梁画栋、窗楣的奇珍异卉、屋脊的斗拱翘角,无不展现古建筑的匠心独运;青石板路刻满岁月痕迹,灯火阑珊处,乡音更浓。

我眷恋古韵古味,仿若喝了陈酿老酒,似醉非醉。在这荟萃古城精华的街道上,相濡以沫的氛围浓郁。在我心中,古城凸显着历史文化内涵。走进这里,古朴典雅之风扑面而来,心归祖典,如同走进书香门第,可与古人先贤对坐,与南来北往的学子对弈,同台切磋经世之论。文明国度,自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韵味。

我曾生活的胡同大院,完整保留了古典风貌,集历史沉淀于一身,承载着宅院的兴衰往事。它曾破落不堪,后经发掘整修,恢复旧制,保存诸多文物古迹。主人费尽心思,历尽周折才将其打造成古院典范,宛如一本可阅读的画册,为古城一隅增添亮色。

从普通院落嬗变为文化大院,它充满生机。岁月流转,一代代人老去,可遗留的事迹或感怀,隐藏于繁茂的植物中、高堂明镜里,历经风雨,终又焕发光彩。

作者:张旭东

来源:南充日报

审核:冉琼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