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交出生态经济双优答卷

无线阆中 2025-08-18 09:54 325

阆中,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国家园林城市、四川省省级生态县。阆山阆水构成天然生态屏障;古城中天楼是文化与地理坐标;城内古树名木织补着古城的绿色空间;明代鱼翅防洪堤彰显着古老生态防洪智慧;中天楼的燕巢演绎万物和谐;阆中水城促成金沙湖的生态蝶变。山水城鸟共同护佑古城,绘就出一幅新时代的壮美生态画卷。

1、大山大水护古城 形成天然生态屏障

迎着清晨阳光,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研究员柯敏开始了一天的古城保护与研究工作。

“阆中古城,地处四川盆地北缘。自北逶迤而来的大巴山余脉蟠龙山系,是阆中的天然屏障,造就温暖湿润气候;古城南面的锦屏山,更是景致天成,杜甫曾留下‘阆州城南天下稀’等名句。”柯敏侃侃而谈。

中天楼是阆中古城核心坐标,位于古城的双栅子街、北街、西街和武庙街的交会处。始建于唐,毁于民国,2006年重建,高20.5米共三层,楼门四通,楼顶悬有“天下第一江山”匾额,登楼可览古城山水。

柯敏介绍,古城以中天楼为核心,街道呈棋盘式布局,体现“坐山面水、藏风聚气”的营城理念,保存近百条古街巷和数以千计的古宅院。宅院多为木质穿斗结构,古风蔚然。

阆中古城有“国家园林城市”之称,多种古树名木是其“生态之肺”。截至2024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79%,绿地率达42.32%。

2、燕巢悬垂中天楼 四代人护鸟传佳话

每到春暖花开时,燕子便飞回古城,在各类建筑的屋檐下筑巢。古城中天楼内有上百个燕子窝,数百上千只燕子在此繁衍生息,中天楼因此也称为“燕家大院”,成为网红打卡点。燕子在我国被列为“三有动物”,并受到国际ICUN无危等级保护。

燕子筑巢对环境的选择,有着丰富的生态考量。“阆中古城因少玻璃幕墙和射灯,不会对燕子的飞行带来阻碍,成为其筑巢的理想之地。”家住阆中的农业系统退休干部、高级农艺师袁正平说。

多年来,古城人燕共处默契深厚,有户董姓人家,祖孙四代守护燕巢,这就是古城市民最朴素的生态智慧和生态道德的真实写照。

“我们倡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野生动物保护行动,共同守护古城家燕的繁衍生息,适时开展‘打野’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打击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非法猎物等违法犯罪行为,法治护佑,让鸟儿自由飞翔。”阆中市自然规划部门负责林业执法的同志说。

3、20多家企业“集体迁徙” “让路”古城生态保护

张飞牛肉公司、保宁醋生产(科研)基地等企业为助力古城生态保护,先后从阆中古城区搬迁至七里经开区。“截至目前,经开区入驻企业15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10余家,从古城区搬至入驻20多家,古城区规上企业已全部迁出。”阆中市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经开区严格执行能源低碳准入政策,推进温岭·阆中东西部协作近零碳产业园建设。一期集聚丝纺服装、轻工电子等低碳产业,采用“绿色制造+数字赋能”模式,现有10家入驻企业,6家已投产,4家在建。二期工程项目将用“装配式建筑+分布式光伏”技术,在厂房屋顶预留光伏板安装基座。首批厂房预计2025年8月底交付,全部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可达5300万千瓦时,削减碳排放4552吨,节约标准煤约1633吨。阆中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将以‘近零碳’为核心目标,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企业技改降碳,并计划启动国家级绿色园区创建工作”。

4、500万游客涌向水城 生态颜值变现经济产值

阆中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1999年嘉陵江航电梯级开发项目启动,2002至2012年先后建成金银台、沙溪两级航电枢纽,还形成了一座城市江面湖泊——金沙湖,不仅提升航运、发电功能,还带来防洪灌溉、生态修复、文化旅游等综合效益,推动嘉陵江流域阆中段的生态蝶变。

2014年10月,金沙湖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水域长约27公里,蓄水1.665亿立方米,湖面宽800至1800米,水深8至16米,水质优良,动植物丰富,周边有滕王阁、鱼翅防洪堤遗址、华光楼数十处景观。

近年来,阆中依托古城与嘉陵江生态资源打造全域旅游,打造全域旅游体系。阆中水城开发多种旅游新业态,累计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创造岗位500余个,促进“文旅+生态”融合。

阆中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路径,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6天,国省监测断面及重点湖库水质达标率100%,生态与经济转型成效显著。古有《阆山歌》《阆水歌》,今有夜游实景剧《客来阆中》,“世界古城、春节原乡、嘉陵江山”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南充晚报

审核:冉琼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