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蜿蜒流淌,古蜀道的烽烟虽已远去,却在阆中这座千年古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文化印记。作为米仓道上的重要节点,阆中不仅承载着南北交通的历史记忆,更孕育了王皮影、保宁醋等一批熠熠生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如同古道上的明珠,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走进阆中古城的王皮影传习基地,光影流转间,一场传统皮影戏正徐徐开演。艺人指尖翻飞,牛皮制成的影人在灯幕上灵动跳跃,伴随着地道的川剧唱腔,《三国》故事里的英雄人物仿佛从千年时光中走来。这项扎根生活的技艺,早已成为当地人记忆里的文化符号。
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王彪:“皮影戏它在过去主要是丰富人们的一种生活的一种方式,也就是增加它的文娱趣味性,这个所谓的皮影戏它所有的艺术,它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都还原于我们的生活。”
作为古蜀道文化的重要载体,王皮影的发展始终与阆中的交通枢纽地位紧密相连。古时,南来北往的商队、官员途经阆中,无需复杂搭建的皮影戏,便成了旅途间隙最受欢迎的消遣,让人们在热闹中感受地方文化的温度。
王彪:“皮影戏(只需要)一块小坝,一块幕布支起来就可以了,看戏的人就是大人顶着小孩顶在肩头上,大家围到一起看大家很其乐融融的那种感觉。”
时代在变,传承的方式也在创新。如今的王皮影,既坚守着传统剧目的精髓,又大胆融入现代题材,更借着短视频、直播的东风走进年轻群体。去年一年,传习基地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开展公益教学30余场,让古老技艺收获了更多关注。
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彪:“我们是不断的去投入,不断的要去创新,与时俱进,目的就是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所以在这条道路上虽然艰辛,但是我们一直是在坚守。”
如果说王皮影是米仓道上的“文化活化石”,那保宁醋便是浸润着烟火气的“味觉遗产”。在阆中保宁醋传统酿造基地,老匠人正按照古法翻拌醋醅,空气中弥漫的醇厚醋香,是跨越千年的味道传承。自唐始、至宋兴,古蜀道的繁荣让阆中成为物资集散地,保宁醋也顺着古道销往川陕甘,成了刻在“川味”里的记忆。
阆中保宁醋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杨勇:“古代诗人陆游有一句话阆州斋酿绝芳醇,就是对我们保宁醋的一个状况的一个描述,他就说就像酒一样的醇厚,但是有醋的酸味的东西。”
传统的内核从未改变,现代的助力让传承走得更远。如今的保宁醋,在坚守传统发酵机理基础上,引入了现代化生产设备,让保宁醋在保留古法风味的同时,品质与产能也得到大大提升。
阆中保宁醋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杨勇:“不变的是原理,在变的过程当中通过我们外界能量,在保宁醋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不变的都是对保宁醋这个非遗酿造工艺的一个传承。”
依托古蜀道文化旅游的东风,保宁醋还通过醋文化博物馆,展示醋史、醋艺,让游客亲手触摸非遗的温度。每年,无数游客在此打卡,让这项原本活跃在餐桌的技艺,成功站上了“文旅融合”的新舞台。
从光影中的皮影戏到舌尖上的保宁醋,阆中的非遗技艺在古蜀道的滋养中代代相传。如今,随着古蜀道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推进,这些非遗不仅成为阆中的文化名片,更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让千年古道的文化魅力在新时代持续绽放。
记者:黄进、梁景明
审核:冉琼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