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成都国家“试验田”长出了哪些“成果”?

天府融媒联合体 2025-10-25 13:20 75

作为国家级的改革试验田,成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是四川“十四五”的重点任务之一。在省政府新闻办“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海蓉专门对这一成果进行了系统介绍。据悉,5年来,成都西部片区温江区、郫都区、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崃市、大邑县、蒲江县8个区(市)县认真落实国家部署的试验任务,围绕“人、地、钱、业、碳”创新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经验成果。

探索一:让“人”的流动更通畅

温江区、郫都区积分入户社保缴纳年限由5年降为3年,其余6个县(市)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据悉,试验区8地通过降低城镇落户门槛、创新人才政策促进城乡人口流动,一方面吸引人口留在城镇,另一方面创新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模式,蒲江县选聘70名乡村振兴首席顾问,郫都区培育9400名新型职业农民,温江区孵化川内首个“乡村数字游民社区”,入驻数字游民400余人次。

探索二:让“地”的流转更高效

作为全国试验区,成都西部片区重点探索深化“三块地”改革:在承包地方面,5年来试验区承包土地经营权入场交易面积13万亩、金额超9亿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方面,郫都区通过土地收益村民集体“二八”分成、政府降低企业拿地和开发成本等模式,实现了集体壮大、村民增收、企业得利的多方共赢;大邑县探索活用增减挂钩、“农转用”两类指标,实施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振兴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6倍;宅基地方面,通过引导农户适度集中居住,通过租赁、联营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如温江区创新“旧房切割”“抱团腾退”等模式,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农村改革典型案例。

探索三:让“钱”的保障更有力

崇州市发放成都首笔生猪活体抵押贷款,都江堰市推出“农险保单贷”“天府粮仓贷”……这些都是试验区针对乡村融资难题,重点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产品创新举措。围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金融机构和村镇合作,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评定,引导资金向农村经济主体精准投放。围绕金融产品创新,试验区通过“农贷通”平台,发布金融产品339个,发放涉农主体贷款3.9万笔、贷款金额超400亿元。

探索四:让“业”的发展更集聚

据李海蓉介绍,试验区围绕特色产业建圈强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推动温江区成都医学城和彭州天府中药城共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都江堰市、大邑县、邛崃市、彭州市共同打造西部旅游环线;突出产业链条延伸,如郫都区依托蔬菜种植基地和“郫县豆瓣”品牌优势,链条式发展复合调味品和休闲健康食品产业,规上工业年产值超百亿元、带动1.2万人就近就业;突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如彭州市打造林盘68个、“三生”融合场景60余处、乡村民宿近60家,2024年57个村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0万元。

探索五:让“碳”的价值更彰显

成都西部片区,绿水青山成片,生态条件得天独厚。试验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崇州市率先开展县域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温江区在川西林盘修复整治中实现首单生态碳汇交易,邛崃市白沫江水美乡村生态综合体项目入选全国首批EOD模式试点。五年来,试验区建成绿道超1600公里、社区绿道超1500条,累计建成各类公园215个,公园功能从单一游憩向“商业+文化+体育”多元转化,公园生态价值加快显现。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