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山水之间之阆中·巴象鼓舞

无线阆中 2020-12-16 09:13 880


巴象鼓舞为古代流传于巴地的一种战舞(武舞)。《汉书》载:“阆中有渝水,人多居左右,其俗喜歌舞。”阆中人领袖率七姓人助汉王刘邦平定“三秦”后,为汉王表演歌舞,汉王感叹地说:“此武王伐纣之歌也。”随后此歌舞被引入皇宫定名为“巴渝舞”,在皇宫上演至唐末宋初。虽几经更名,但表演形式不变。在阆中民间传承至今,俗称“巴象鼓舞”。

大巴山一带,属秦巴山脉,多高山峻岭,巴山南麓至阆中一带属浅丘地区。嘉陵江古称“渝水”(指阆中段),阆中曾为巴子国国都,为巴人聚居之地,故巴象鼓舞得以传承,至今仍在阆中古城、七里街等民间流传。

巴象鼓舞之“巴”,系巴地、巴人;“象”,指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人用前歌后舞令殷人倒戈。文王作乐,是谓“象乐”,“象舞”又作战舞。鼓为诸乐之首,战争中以鼓舞军士斗志,彰显军威,震慑敌人。历史传承过程中,“巴象鼓舞”由猎舞、战舞演变成祭祀、欢庆的民间歌舞。

表演者袒身露右臂,文面或戴面具,青色裤长过膝,扎黑白相间绑腿,赤足穿麻耳草鞋,鞋鼻系球形红绣花。表演者出鼓而舞,一面沙锣开道,后随鼓手十多人或数十人,一面击鼓,一面呐喊。鼓点为伴奏音乐,所击鼓点由敲锣者指挥。手姿呈单臂展翅,鼓舞相间,舞步简洁,踏足而歌,腾挪跳跃,整齐合拍,队形变换多异,分合有序,以进为主,盘亘前进,亢奋激昂。鼓点击法相对成型,有固定打法,节奏铿锵。曲牌有《舂红苕》《牛擦痒》《又飞燕》等。民间多按川牌点数变化,有点数猫猫(六点)、丁丁(三点)、人牌(八点)等十余种鼓点,鼓声雄浑,气势磅礴。

巴象鼓舞道具与乐器共用,鼓既是乐器又是道具。鼓造型特异,为长柄兽皮鼓。鼓面用精致兽皮绷成,直径30—40厘米,双面,扁圆形鼓面绘有八卦图。以木作柄,柄长约120厘米,贯通鼓身,上端呈尖状,露出3—5厘米。鼓把下端由表演者紧撑于腰间,左手执竹鞭,鞭长约60厘米,鞭端击鼓处微翘,略呈弓形。

每年春节前后,凡迎神、出神、庙会或灯会,阆中城南白塔、七里、锦屏等乡镇必有巴象鼓舞表演,配以狮舞、龙灯、牛灯、车灯、竹马灯等,多姿多彩,热闹非凡。

巴象鼓舞是巴渝文化的活化石,是巴渝舞的遗风,盛衰枯荣上千年,对研究古巴蜀文化和古代民间歌舞的起源有重要参考意义。同时,此类古代舞蹈表演艺术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学术界与文学艺术界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人们将巴象鼓舞运用于川北灯戏舞台表演;组织巴象鼓舞艺术团,重现巴人服饰形象习俗,进行道具制作、队形变换、音响灯光设计、室内外表演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常年排练演出。

千年一舞的巴象鼓舞,迎接着更加明媚的明天。

来源:四川人民出版社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